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五韵心境(情绪)调节音乐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欣赏音乐的能力——聆听宇宙和谐的声音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智慧启引:『人类欣赏音乐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按照某序列组合的声音能够引起情感波动的能力)是否与神经学的某些原理相关?这种能力是否有益于进化?事实上,我们的发声能力与听声能力是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人们一听到音乐,大脑中的多个功能区(包括肌肉区、听觉区、语言区等等)都开始活跃起来。我们能感受到旋律中情感的起伏、章节的重现以及整个乐章的架构。音乐疗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除去音乐对人类本身的重大影响不说,不同的音乐形式往往大相径庭你不可能全都喜欢,至少你不可能从始至终都全部喜欢。』

欣赏音乐的能力——聆听宇宙和谐的声音

此曲选自五韵身心音乐疗愈《感动以润心》

  在某个宁静的下午,我不禁开始思考下列问题:人类欣赏音乐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按照某序列组合的声音能够引起情感波动的能力)是否与神经学的某些原理相关?这种能力是否有益于进化?音乐本身是否有实际用途?或者说,人类之所以能够欣赏音乐,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附属技能?就像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和生物学家理查德·路翁廷在1979年的论文中所阐释的那样:我们的某些技能就像建筑学上的拱肩结构并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只是为了辅助周围那些更具实用价值的部分。

  杜克大学的戴尔·珀维斯(DalePurves)教授和同事大卫·施瓦茨、凯瑟琳·豪共同研究了这些问题。他们发现,最让人类感兴趣的音域和我们自己的发声音域是一致的。尽管人类的听觉和大脑在不断地进化,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听见这个音域以内的各种声音。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我们就很难听见甚至根本听不见了。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音和鲸鱼发出的次声波音,都不在人耳的听力范围之内。还有许多能为嗓音和乐器增添独特魅力的谐频,其本身并不能为人类听到,但它们通过嗓音和乐器产生的效果却是人耳能够捕捉到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有限的听力范围里,仍能听到音色复杂多样的音乐。珀维斯的研究小组还提出了一个假说:通常,周期性声音(按一定规律重复的声音)都是由动物发出的,因此更能引起人类的注意。而一个声音反复出现,可能预示着某种危险,也可能意味着周围有食物、水源或者同类。

人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在这些参数的影响下,不难发现,能够引起人类兴趣的声音正慢慢缩小到被我们称为“音乐”的领域。因此,珀维斯推测,人类的发声系统和听觉系统应该同属声音信息处理系统,两者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声能力与听声能力是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病学家伊斯特万·莫尔纳·扎克斯和凯蒂·奥弗里,曾做过一项研究:让实验者观察别人的行为和面部表情,同时扫描实验者的大脑,神经元一旦活跃起来,就会在显示屏上发亮。研究发现,即便实验者只是观察,但他们的神经元也会呈现与被观察者一样的反应研究人员把这种效应称为镜像效应。好比你在观看某位运动员跑步,你的腿部肌肉对应的神经元也会活跃起来,然而你的大腿肌肉并没有运动——这说明看别人运动并不会让我们得到实质的锻炼。但仅从神经元的反应来看,我们的确在模仿运动员的动作。

  镜像效应同样存在于情感神经元的活动中:看到别人皱眉或微笑,不光我们的面部肌肉神经元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与痛苦或快乐相关的情感神经元也会活跃起来,这就是重点所在:视觉和听觉能触发人类“为他人考虑”的神经元。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真理:你的微笑,能够愉悦他人。我们的确能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或许这种感受并不强烈,也并不准确,但正是在这种移情机制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现在的神经学。

  有人提出,这种“共享表征(sharedrepresentations)”(神经系统科学家这样命名)是所有交流形式的基础:正是这种共享表征的能力让我们得知,对方接受了哪些信息,将要谈论什么。如果没有这一基础,交流根本无从谈起。加州大学研究小组最后指出:我们对音乐的鉴赏和感知深深依赖于镜像神经元。

  我们看到,有时甚至只是听见别人演奏乐器,自己体内与演奏这种乐器相关的肌肉神经元就开始活动了。你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钢琴独奏时,你自己实际上也在“演奏”。那你是不是必须得先学会弹钢琴才能模仿钢琴家呢?

  福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的爱德华·威尔士·拉奇教授,把萧邦的钢琴曲分别放给会演奏钢琴和不会演奏的人听,同时检测他们的上肢肌肉神经元。会演奏的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立马在显示屏上亮了起来,但出乎意料的是不会演奏的那组也亮了。

  因此研究小组认为,人类所有的交流形式(包括在听觉、音乐、语言和视觉上的交流)从根本上讲,都包含了肌动活动(motoractivities)和肌肉活动。通过解读和直觉感知这些肌动活动背后的意图,我们就能把相应的情感与之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是不可分割的,只要观察到了其中一方面的变化,就能推测出另一方面的变化。

  神经元的镜像效应或许能解释,不同节奏的音乐为何能够驱使我们跳出不同的舞步。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能瞬间触发大量的神经元:人们一听到音乐,大脑中的多个功能区(包括肌肉区、听觉区、语言区等等)都开始活跃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完全丧失了语言能力,但仍能够口齿清晰地唱歌。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曾描述了一个脑部受损的患者,他发现自己只能通过唱歌来表述日常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记得住如何完成穿衣服等简单任务。音乐疗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研究小组还发现,镜像效应赋予了大脑预测功能:当看到别人的某个动作或者某个表情,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就能大概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虽然我敢肯定,绝不止我一个人因“忽视了朋友明显的想法”而被指责,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能领悟到别人传递的大部分信息。或许我们对故事天生的热爱证明了这一神经学原理因为我们能预测故事的走向。

  音乐也一样。我们能感受到旋律中情感的起伏、章节的重现以及整个乐章的架构,基于以往听音乐的经验,我们自然而然会对接下来的旋律有所期待,事实证明,普通人的预期会与作曲家或者演奏家不谋而合。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列维汀指出,如果预期总是能被证实,事情总是丝毫不差地重现,那我们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最后干脆充耳不闻。然而,乐曲只要稍作变奏就能重新引起我们的兴趣,一如叙事性的音乐对我们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大多数人都会说:“噢,各种类型的音乐我都喜欢。”可实际上,除去音乐对人类本身的重大影响不说,不同的音乐形式往往大相径庭你不可能全都喜欢,至少你不可能从始至终都全部喜欢。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旨在保护一项鲜少为人提及的人权,即享受安静的权利。我想决议的发起者们应该是考虑到这些情况:比如,在你的住所旁边,建起了一家嘈杂的工厂或是射击场;又比如,你楼下开设了迪士高舞厅。

  有了这项决议的保护,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那些全天不间断的噪音侵犯了你的人权,但这并不表示你可以要求餐厅关掉正在播放的经典摇滚乐,也不意味着你坐火车时有权让旁边那个冲着手机大喊大叫的家伙闭嘴。虽然我们生来就害怕绝对的沉寂,但是我们的耳朵也应该偶尔休息一会儿。片刻的宁静有助于我们整理思绪,思考人生

  约翰·凯奇(JohnCage)写过一本书,名叫《静》(Silence)。作者一度宣称绝对的无声环境根本不存在。为了体验真正的“静”,他把自己关在一间特殊设计的隔音室里,一切外界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外。可以说,这间隔音室就是声音的真空地带。然而,过了一会儿,他就听见了“砰砰”声和“嗖嗖”声这是他的心跳声和血液在血管里川流的声音。又过了一会儿,他听见了一种音调很高的“呜呜”声,这回是他的神经系统发出的声音。

  于是他得出结论,对于人类而言,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安静。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作者认为与其将杂音拒之门外,或者把音乐从这个嘈杂失控的声音世界里筛选出来,还不如坦然接受所有的声音,用他的话来说:“声音就是声音,不是人们用来建构理论或者发泄情绪的工具。”在凯奇看来,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可称为音乐。

  如此说来,音乐应该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传统意义上的作曲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万物的运化生息自然会演奏出最美妙的音乐。音乐家伯尼·克劳斯(BernieKrause)近来出版了一本关于“生物交响曲”的书,展现了一个由动物、昆虫和大自然组成的音乐世界。书中提到“自组织系统”(self-organizing systems)创作的音乐是指,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都能创作这种音乐,同时又能轻易地走出这种音乐。凯奇认为当代的作曲家“就像相机制造者,并允许其他人用这台相机拍照”。

  在大众眼里,这样的说法或多或少地贬损了作曲家的价值。凯奇认为,那些被乐谱束缚住了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反映出世界背后神秘莫测的运算法则:世界的确只为我们提供了有限的机遇,可是同样的事物又总能找到别样的表达方法。因此,凯奇和其他一些对此有深入思考的人,不禁会猜测,或许音乐就是世界自行运算的结果。

  中国制造的一个小设备似乎验证了这一猜测。唱佛机是一款音乐播放器,通过随机组合一系列舒缓的声调,产生了无限不重复的旋律。唱佛机的程序设计员一手创造了所有的一切,不需要作曲家,也不需要演奏者。因为唱佛机既是乐器,又是作曲者和演奏者,但这并不是多么精密的仪器,其“创造”音乐的算法也非常简单

  我们可以预见某天所有的音乐都能用机器制造出来,现在的流行舞曲和嘻哈音乐基本上都可算作“机器音乐”,因为它们的节奏韵律相差无几,音乐人只需要从海量的已有片段中抽取几段,混合重组后就诞生了常听见的旋律。尽管这种产业化了的“音乐创作”,通常为人们所不齿,但这也让人们重拾了对作曲家的尊重。

  我并不反对音乐从固定的旋律、格式和和声中挣脱出来,谁规定了音乐必须这样呢?但作为一个音乐人,我依然听那些遵循传统原则创造出的音乐。聆听宇宙在运化中创造的“交响乐”固然妙不可言,但时不时地我也会渴望听到一曲简洁欢快的小调或者一段深沉典雅的叙事情感乐曲。

  我能从平淡无奇的书籍和电影中找到乐趣,但另一方面我又很保守:如果一首歌被归类为流行乐,我就会抱着“这是流行音乐”的期待去听。流行乐自有流行乐的章法,如果这首歌只是时下那些单调重复的流水线上的作品,那我很快就会感到厌烦。我想很多人就像跟我一样,既喜欢听精彩绝伦的故事,惊讶于人类智力的登峰造极,也喜欢默默地凝视大海,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中。问题是:非得在二者中做出选择吗?㊣(David Byrne)

  【扩展】:详细了解五韵心境情绪调节音乐点这里了解详细说明
  【如何聆听更多五韵心境情绪调节音乐】:点击这里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