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精彩生活 >> 感受生活 >> 正文第3页 ◇本文关键词:
心灵的语言,目光与眼神(第3页)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从眼睛这个心灵的窗口,可以领会人的心灵语言。芬兰心理学家曾请一些演员通过表情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然后再把所摄的照片横裁成细条,挑出印有双眼的细条相片让人们来辨认,结果回答的正确率相当高。显然,传递心灵讯息时眼睛起了作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些实验心理学家还证明,目光有助于交谈双方保持接触,可以抵消那些造成疏远的因素。例如,请对话者分坐在一张宽桌子的两侧,结果他们互相观望的次数要比坐在窄桌旁频繁得多。在这种场合,间隔距离的扩大通过目光频度的增加而得到了补偿。对话者直视目光频度的高低,还取决于一方在另一方心目中的地位。一些心理学家曾同女大学生一起进行了实验。他们让两个不相识的女大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预先对其中一人说,她的对话者是研究生,同时却让另一方知道,对话者是个高考多次落选的中学毕业生。得知自己地位高的女大学生,不论是说话时,还是听讲时,目光总是盯着对方。而自认为地位低的人,听讲时投去的目光要多于说话时。

  不屑一顾也是一种信号,可以有意识地回避对方的目光以表示不愿答理和不想与之打交道。大量的观察表明,情绪高昂时投射的目光就多,而郁郁寡欢时常常就会白眼待人。

  研究目光语言当然不是为了猎奇。培养演员、教师、记者和外交人员离不开传授交际的科学,而人的表情、举止、目光都与交际这门学问密切相关。此外,这项研究还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矫正诸如眼珠滴溜转、目光闪烁、咄咄逼人、眼神凝滞等多种缺陷。上述反常的习惯往往与某些神经机能病有关。目光语言的研究成果在技术领域也能大显身手。技术人员在设计公交车辆的座席时,可以得到心理学家的提示,以避免让乘客在旅途中相对而坐,面面相觑。眼睁睁地对视,对乘客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为避免这种窘况,大部分地铁乘客往往不是看书读报就是打瞌睡。

  目光研究对电视电话系统的研制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朝一日,当电视电话深入千家万户之时,你或许会意识到,你把亲友呼唤到屏幕上来,仅仅只是为了给对方递上一个眼色,同时得到对方一个或是亲昵、或是祈求、或是得意的目光。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