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已经不大知道什么叫“养心”了。相反,生活却日趋复杂,竟争越益激烈,节奏则步步加快,于是心理失衡、精神出偏差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忧郁症啦,焦虑症啦,狂躁症啦,精神分裂症啦……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与此相对应,便有了所谓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等等。
但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并不知道这些时髦名称,他们只讲究“养心”,并把它看得跟“养身”一样重要。
人的肉身需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等营养,还要经常运动,才能身强体壮,健步如飞;人的心灵也需要有精神食粮来滋补,也要不断修炼,才能心安理得,快乐安祥。
养身是物质性的,注意饮食,勤于锻练,还比较容易把握;
养心是精神性的,看不见摸不着,若不懂得调摄、疏导、修养,在错综复杂的人事纠纷、顾此失彼的重重矛盾中,便很容易把委屈、无奈、失落、伤感、惆怅、焦躁等消极情绪积聚在心里,直到越积越多,再也承受不了时,便心理崩溃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精神性疾病都来了。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所谓“哭吧”,就是提供一个让人进去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场所,有的地方甚至让人进去戴上拳击手套对着装满沙子的靶袋拼命痛打,一直打到筋疲力尽为止。
提供这种服务的目的就是让人在痛哭流涕与挥拳猛击中发泄自己心中积压的委屈与不快,等到揩干净眼泪鼻涕、脱掉拳击手套掉头而去时,心里会觉得一下子变得非常轻松。
他们比一声不响把什么都闷在心里独自忍受的人聪明一些。至少,他们还知道要发泄,并找到了虽然不雅但却实惠的发泄管道。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中国传统的文化人哪有用这样恶形恶状的办法“养心”的?比起来,他们高明多了。他们知道“心”不能让它闲着,无所用心反而不好。失去了目标,没有兴奋点,就会信马由缰,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