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身心健康成长推荐 >> 正文第12页 ◇本文关键词:
心灵成长书籍推荐:《天下是给出来的》越给越幸福(第12页)
◇更新:2011/6/10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第三章重拾丰富圆满的自我

  世上十全十美的事不多,一无所缺的人更少,所以,“残缺”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很多人之所以感到不快乐、不幸福,就是认为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自己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多到自己不得不竭尽全力,多到连自己也看不到全部拥有它们的希望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是很多不幸的开始。

  但一个人往往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当下,不再厌烦、抱怨所自己拥有的东西,这才能找到通向未来世界的大门,才有改变现状的可能。

  ◆接纳是成长的开始

  小时候,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我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贫穷、最可怜的孩子。有些时候,我真的非常讨厌自己

  当时,父母让我边上学边帮家里卖豆腐。我总觉得家里穷,卖豆腐很丢人,所以心里一直很自卑。在班级里,我个子最高,衣服最破,鞋子最旧,所以我总是一个人躲在最后一排,上课也不敢举手,我从来没有主动回答过老师的问题。在上下学路上见到认识的女生,我会远远地躲开,根本不敢与她们说话

  那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我生长在富裕之家,如果我衣食无忧,有花不完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那我永远也不会有烦心事。

  我掉进了“如果”的陷阱——“如果这样”,“如果那样”,我就可以“怎样怎样”。长大以后,这种自卑的心理在很多年中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十五六岁时,我跟着师傅学美发。刚开始,我只能从打杂小工做起。师傅帮那些漂亮姑娘剪头发时,我就一个人躲在一旁低着头洗毛巾、扫地。那种抬不起头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也很窝囊。

  直到我自己开店的时候,我都没什么自信。我不敢站在台上讲话,每次硬着头皮给员工开会的时候,我都要事先写好演讲稿:第一条讲卫生,第二条讲业绩,第三条讲心态,第四条讲销售……我总是要把想讲的话一句不落地写好、写清楚,然后再照本宣科。可是,我在上面讲的时候,下面根本就没有人在听,员工们该聊天的聊天,该发信息的发信息,开会的效果非常差。现在回想起来,我明白主要原因在我自己身上——我没有自信,所以内在的能量发挥不出来,讲出来的话自然没有吸引力

  到了二十一二岁的时候,我终于敢“直面”自己的自卑了——我学会了伪装自己。有人问起我的学历,我就会说自己是高中毕业的,有时候还吹嘘自己是大学本科生。我不敢说自己根本就没有学历,因为我怕别人知道了真相,会觉得我是一个没文化,低水平的人。

  那时,我花了太多的精力去掩饰、美化自己。可是,我越是伪装,心里就越是痛苦,也就越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在我那脆弱的面具下,掩藏的是一个疲惫、痛苦、自卑的灵魂。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生命中最为尴尬的年少岁月,我认为,那时我感受到的所有痛苦和自卑,都是因为我拒绝接纳自己造成的。在内心中,我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好,更不够成功,我不能接受这个不够完美,不够好,不够成功的自己

  其实,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他们常常会在内心对自己挑三拣四,嫌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心理学家认为,正是这种深藏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自我否定,使人们不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内心中最深层次的痛苦。

  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地接纳他人、接纳这个世界的;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其生命也很难有真正的品质可言。自信的坚实基础是自我接纳,快乐的坚实基础也是自我接纳。一个人只有愿意肯定自己、接纳自己,才能体验到生命中真正的快乐自由,才能依照自己的特质活出真正的自我。

  所以,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爱自己。这是每个想要获得真正快乐的人必须学习的课程。

  如何才能做到接纳自己呢?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接纳自己的缺点,原谅自己的过错,别再进行自我惩罚。

  不管你有多少缺点,做过什么错事,从现在开始,停止自责吧,不要再责骂、挖苦自己了。接纳自己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适当地宽容自己,平等对待自己身上的每一项特质,接受它们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们。

  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特质——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阴暗、强大与脆弱、诚实与欺瞒,我们的内心正是这些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必须敞开心扉,既接纳光明的一面也接纳阴暗的一面。因为,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接纳光明。

  荣格说:“金子总是隐藏在暗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难道不是吗?就以我自己为例:因为我出身贫穷,所以我才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去追求成功;因为我没有学历,所以我才不得不逼迫自己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我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我才拥有了持之以恒的精神,让自己在美容美发行业扎根并做出成绩……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特别是那些令我们感到自卑和讨厌的经历,只要我们愿意,它们都是成全我们的最好礼物。

  接纳自己,不要再苛求自己,不求十全十美,不以微瑕掩碧玉,不以己短比人长,这是我们能够获得成长的开始。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优劣,与本人的条件是否优秀并不完全相关。我很喜欢庄子的著作,喜欢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在《庄子·大宗师》里有一篇很动人的故事:

  子祀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舆生病,子祀去探望他。

  见面时,子舆对子祀说:“伟大的造物者啊,竟然把我变成驼背的模样,背上生了五个疮。脸也因佝偻而低伏到肚脐。我两肩隆起,高过头顶,脖颈骨朝天突起。”

  子祀问他是不是讨厌这种病,子舆悠闲地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假使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我便用它报晓;假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鸠来吃;假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的精神变成了马,我便可以乘着它遨游,无需另备马车了。再说,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侵入心中。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子舆是真正懂得了“只有接纳自己,才会活得快乐”这个道理!实际上,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人,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接纳,不愿意爱的人,又能指望谁会来关心、包容他呢?

  一位秃顶的将军参加一次宴会时,身边的侍者由于紧张,失手打翻了酒杯,把酒全洒在了他的光头上。一瞬间,时间似乎凝固了。侍者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但那位将军却撇了撇嘴,很不以为意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办法能治疗秃头吗?”宴会上的人都被逗笑了,空气中的尴尬一扫而光。

  故事中的将军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如果他不能接受自己秃顶的事实,即使面对别人不经意的冒犯,恐怕也会暴跳如雷,又怎么能做到用自己博大的胸襟化解尴尬,并包容别人的失误呢?

  当然,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条件地接纳和爱自己,是为了让自己能放下所有的负面能量,允许自己像一个人,而非像一个神一样活着。当我们能真心地相信,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最好安排,当我们能不再苛求自己,对自己宽容时,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放下所有的纠结和痛苦,才能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自己活得痛快淋漓、轻松自在。

  2.爱上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再用他人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喜欢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常常拿别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自己,甚至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真的变成了别人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传说,有一只青蛙,对自己长着四条腿以及一蹦一跳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于是不停地到河边的寺庙中去拜神许愿,祈求神灵能让它像人一样两腿直立着行走。

  年复一年,青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青蛙的愿望实现了,它想这下可以又高级又潇洒地走路了,多幸福啊!

  它迫不及待地迈开两条长腿,骄傲地走了起来。可是它的眼睛只能望见后面。它的腿往前走,眼睛往后看,不知不觉间离河边越来越远了。它再也无法获取食物,最后终于饥渴难耐地死掉了。

  其实,别人所拥有的未必会为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根本不必羡慕别人,上帝并不偏爱任何一个人,每个人生来都拥有自己的财富。佛陀告诉弟子,大地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花,它们类别不同,形象各异。清馨的莲花不会想要把自己变成雍容华贵的牡丹,山坡上的小野花,也不会羡慕院子里妖冶的玫瑰。

  每一种花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来不会有任何一朵花,嫉妒别的花,模仿别的花。每朵花对自己的存在都很有自信,它们从来不会盲目地羡慕别人的美好。人也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我们能放弃无谓的比较心理,坦然地接纳自己,我们的生命才能如花朵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芳香。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学会完全地接纳自己,无条件地尊重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吧!这样做不仅是对生命的负责,也是重新找回丰富、圆满自我的开端,是从“要”到“给”,赢得人生幸福的重要起点!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