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智慧国学经典 >> 中华养生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养生健康,来自于身能行之,循道而行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现实社会,有一个现象很令人揪心,那就是一些本来富含尊敬的词,被“山寨”污染而落入下乘。如“大师”一词,真正的大师往往谦而不受,许多徒逞口舌之利的人却趋之若鹜。

养生健康,来自于身能行之,循道而行

  先秦思想家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曾闻“南饶北季”的轶事,“南饶”之香港饶宗颐先生,平生不喜别人称自己做“国学大师”;“北季”之季羡林先生曾说“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而一些伪“大师”们,甚少实学,喜弄名头,开口第一句总是“我作为某某大师”,让人啼笑皆非。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而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高人谨行不辍,俗人只宣之于口,原因说来很简单,结果却判若云泥。所以《道德经》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些都说明,对于一门学问来说,“能行之”比“能言之”更加重要。之于养生,这尤为重要。

  首先,养生知识需要实践来转化成令人受用的成果。社会上一些“养生大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深入询问他本人的心得,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南宋大文豪陆游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乃金玉良言啊!若不付诸实践,再多的养生理论也不可能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若不付诸实践,别人的养生理论再好,也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其次,生命的健旺状态才是体现养生成就的直观标准,而不是口舌之利。平常一听到某人可称“养生家”,第一反应是:“他多少岁?”然后会问:“他看起来精神吗?”为什么呢?一个人养生是否有成,不是以此人能讲多少养生理论来衡量,而是以其生命的质量和长度来衡量。没有一个健旺的生命状态,养生理论讲得再好,也难令人信服。没有养生成就作为基础,只懂得高谈阔论,反而给人一种如毛泽东诗中“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之感,其实不利于养生。所以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指出:“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可谓切中要害!

  另外,只说不做,容易陷入养生的误区,或被一些谬论误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些理论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就是没有效果,甚至有副作用;有些理论,用令人头昏眼花的巨大系统和不着边际的专业词语,给人以“可信”的错觉,但一旦付诸实践,便原形毕露,现出了其“谬误”的本质。所以,作为普罗大众,衡量一个养生理论的好坏,要用“实践”这把尺子,千万不能拜倒在一些人的“澹澹大言”之下。

  总之,养生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的学问。只说不做,不是养生;说多做少,养生不好。对于养生,需谨记清代大学问家袁枚的教诲:“学在躬行不在讲”啊!(摘自:生活文摘·养生版)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