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风风雨雨,难免也有烦恼的时候。当走过后,再回首,恍然醒悟,只怪曾经的固执与无知,或是杞人忧天,或是自寻烦恼,而环境和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实在不多。
我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过两年书,遇到一个学生经常闷闷不乐,学习也心不在焉,就主动与他亲近,希望能解开他的心结。
后来,我们就逐渐相熟起来,知道他是从省城转学过来的,因为沉迷电子游戏和网吧,使他没能考上省重点高中,又被父母逼迫来此。平日里,话语间多有抱怨与无奈,我便好言宽怀劝慰。
有一天,他拿给我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终于道出了他的心事:
密密麻麻的文字,流露着出生省城的优越感,他总是可以在同学身上找到轻视的缺点,因此他没有朋友,自己却过得很孤苦,甚至由于失望而心生怨恨。对于学校的设施条件和饭菜也大放厥词,心里充满了委屈。
我常想,有了傲慢,才生起自身的优越感,滋生起见他人过失的烦恼;有了贪求,才有对环境不满,滋生起愤懑不平的烦恼。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学,快乐地学习生活着,而他却愁眉不展,望窗惆怅。
我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生活缺少感恩。
感恩才能自在
没有感恩的人,就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欲望贪求增一分,烦恼也就多一分。而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人生才能享受到幸福快乐。
而这位学生家庭富裕,父辈三兄弟只有他一个男孩,感恩之心已被宠爱所淹没了。
我在每一篇日记后真诚地写读后感,古德说「百善孝为先」,唤回孩子的感恩之心,最根本就是提起他的孝心。
因此,我在一篇日记的读后感中写道:「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成人,十月怀胎已是不易,还担了多少心,受了多少苦。而今一旦对自己有不顺心的地方,便抱怨,甚至大发脾气,即使父母有错,但相对于父母之恩也只如沧海中的一粟,不感大海之恩,反计较一粟之怨,是人所当为的吗?何况父母是否真有错也不一定,父母的心无时无刻都牵挂着儿女,我们怎么可以不用心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