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综合征往往不仅是一种行为偏差,而且是生活或事业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征兆。
例如,好人综合征患者一般都是事业平庸者,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但成就却相当有限,做好事成为他们博得他人另眼看待或赞扬的补偿方式。
又例如,他们的家庭或家庭关系可能有欠缺,如孤儿、单亲,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关爱,这会使他们更加在意关系疏远者对自己的好感,不惜为之付出任何努力,有的甚至一面对家人恶言相向,一面对外人特别和蔼可亲。
“当好人”并不是好人一个人的事,往往会弄得家人很困扰。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合乎常理的行为,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健康界线”。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身体、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线之内,这个界线帮助他判断和决定谁可以接纳,并接纳到什么程度,为谁可以付出,并付出到什么程度。人的负面感觉一般也是由这种界线意识所决定的。
例如,孩子做功课需要帮助,或者要求周末带他到儿童乐园去,家长若做不到,就会感到内疚。如果单位的领导督促员工在业余时间多做好人好事,员工若做不到,则很可能感觉到的不是内疚,而是害怕领导不高兴,会记自己的账。
不顾一切地做好人好事,不计任何代价地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在有这样的行为之前,或者在这样的行为成为头脑中的“好事”之前,个人健康界线和亲疏意识一定先已发生了某种变异,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正常家庭所给予幼儿的自然教育,包括亲疏关系教育,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与好人综合征伴生的往往是扭曲的幸福观。格勒弗医生是一位专门诊治好人综合征的权威,也是《不再当好人》一书的作者。他指出,几乎所有的好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想法:
如果我把缺点藏起来,变成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会肯定我,觉得我好,也会敬重我,重视我。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也就找到了幸福。
其实,这种幸福的感觉或自我意识的满足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自己并不能把握它,因此实际上并不能带来幸福。
对于患有好人综合征的人们来说,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那不仅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根本就是一个毁灭他们唯一幸福的灾难。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去作道德的指责,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同情和怜悯。勃朗宁夫人在其著名的长诗《奥萝拉·莉》中写道,“愿仁慈的上帝宽恕一切好人”,这个“宽恕”真是再确切不过了。㊣(智者:徐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