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启引:『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要知道人的阴阳,最初以寒热状态出现,可以让我们主观感受发热或感到冷。“寒热者,阴阳之化也”。但其中“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不止是人体有疾病了就有阴或阳的偏颇,中药也有其阴阳的偏颇。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治疗,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病人的阴阳失调,以达到“阴阳平衡,健康一生”的效果。』
在临床上阳气不足一般是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所以就出现阳虚病机下的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外,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对于这样的病情该进行补阳为主的措施,以达到阴阳平衡。
对于阴量相对虚的情况,也就是机体阳量正常量偏低的时候会显出虚热之象。中医所讲的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的现象称为阴虚。
由于人的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等等原因,阴量比正常量较低,所以在阴阳平衡中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显出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在中医辩证临床上,阴虚之证虽然五脏都有,但一般以肝肾的情况较多,其他三脏之阴虚,久延不愈,也最终多累及肝肾。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实热证有所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对于阴虚的时候,该进行补阴为主的措施,以达到阴阳平衡。
寒热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中医的治疗思想里有一说法,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这里提到的“寒”“热”具体指出的是哪些生理现象呢?
要知道人的阴阳,最初以寒热状态出现,可以让我们主观感受发热或感到冷。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但其中“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
值得一提的是,到中医临床中,可通过寒热情况的问诊辨别疾病阴阳属性。中医里所讲的阴阳是看不见的抽象,但寒热属于阴阳,那是我们人能感受到的。寒热取决于病邪性质及阴阳盛衰两方面。
在邪气致病过程里,如果感受寒邪,因为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则人体感觉恶寒;感受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则人感觉发热。从内因来讲阴阳失调的情况里,阳盛则热,阴虚则热。其中热为阳证;阴盛则寒,阳虚则寒,寒为阴象。
对寒热,中医有常用的几种说法,如恶寒、畏寒等等。
恶寒指的是自觉寒冷,病人加衣被近火炉仍不能解其寒,这是属于寒邪侵袭,阳气被遏的实寒证。寒邪已在肌表上,得到外界温度也无法排解已经入侵的邪气而怎样加衣加温也不得温暖。
畏寒属于经常怕冷,但加衣被近火炉可以缓解,这是属于阳气虚弱,阴寒内盛的虚寒证。因为其原因在于阳虚,所以有了外界的“阳”性支持,其寒冷感得到缓解。
中医临床实际把疾病中的寒热分成几种了,如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外感发热伴有恶寒,属表证;不恶寒而高热,或日晡潮热,属里证。
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定时发作,隔日或三日一发,多为疟疾。
内伤发热,早热暮凉或暮稍轻,多属气虚;午后发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多属阴虚血虚、骨蒸劳热。
平时怕冷,四肢发凉,气短自汗,多属阳虚。
身热不扬,虽发热而皮肤不灼手,汗出不解,多属湿温。
但寒不热,多为里寒;但热不寒,多为里热。长期低热,多见于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对于人体的温度变化过程,现代科学认为,发热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标志着病邪鸱盛。发热通常可分为三期,即上升期、持续期、下降期,这与疮疡病程演变的初、中、后期相一致。如疮疡阳证,初起体温逐渐上升,常在37.5~38度,多因火毒内发,外感风邪所致。
如寒多热少,为风寒表证;热多寒少,为风热表证。中期发热持续不退,常为38~39度,兼之疮疡肿势渐渐增大,这是酿脓的现象。后期,脓毒已泄,热度逐渐下降;若脓泄而发热不退,是为毒邪未去,正不胜邪。若疮疡中、后期,出现寒战高热,多为毒邪走黄或内陷。疮疡阴证,初期一般不发热,中期可有低热,后期则往来潮热。这些,多少与中医的寒热理论有类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