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智慧国学经典 >> 老子庄子道家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老子水智慧: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没有韩非的严苛勉强,也没有孔子的仁义要求,老子一句“道”理,以超自然心态俯视世界万物,无为无欲,平静淡然。

  没有人可以站的比他更高,只能站在山脚下仰视他那无意中散落的光芒。

  古往今来,多少人说他是圣人,是贤哲,是“大智”,而他自己或迷或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部道德经,开篇便是晦涩难解,似乎在他眼中,天是道,地是道,花草树木都是道。

  而究竟什么是贯穿于他脑中的那条“道”,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尽管老子本人就是一部需要人费尽心思潜心琢磨的怪诞奇书,他这如自身辩证法一般矛盾又统一的个体,也依然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抒发自己心中所谓“善”在“道”中的标准。第八章的水意念正是如此实例。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崇高的人就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他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

  如同《道德经》其他篇章一样,在这上篇八章的水论中也无一句不渗透着他“无为”、“无欲”、“无求”的思想,也反映着他那从“无为”到“无不为”的境界升华。

  老子不是太阳,也并不想像尼采一样照亮这个世界和困于尘世的庸人们。相反,老子只是一个赏尽人世沧桑,悟透人间哲理却又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孤寡老人。在那个战火纷飞,屠戮不断,生灵涂炭的春秋时代站在思想境界的巅峰,眼神随着逐渐衰落的奴隶主阶级一起落寞。秩序不再何来秩,礼已消逝何谓礼?既然不再遵从过去的礼秩,那又何必弄得人心惶惶,横尸遍野?

  那么,圣人应该是无为的吧,应该来解救这尘世苍生,春风化雨般消除别人的痛苦,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因为得失苦乐已经与其无缘,他,只是随风而生,笑对生死,顺应自然规律,仅此而已。

  所以善人应该如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此等境界,正是老子心中所谓无求无为的清静平和,抛弃身外的利益便可以心平气和,波澜不惊。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

  老子心中,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静谧自得,心清自是舒适,没有锦裘罗被,至少可以享受到世外之乐。何必弄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呢?

  “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

  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我心自知,不言不谈,一笑了之,任凭流言蜚语东街西巷走去,我稳如山;任凭周遭怨声载道琐碎烦心,我平如镜。

  沉默是金,以退为进,正是老子“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观念体现。这是何等的修养,何等的胸怀!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