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医生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心理博弈前景理论:我们总是收获时小心,损失时冒险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之一:损失规避心理

  假设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流行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一个相同的方案采用不同的两种描述方法居然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第一种描述方法: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救600人,2/3的可能一个也救不活。实证结果是: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第二种描述的方法:有两种方案,C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D。

  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参照点发生改变,一个是以死亡为方案评价标准,另一个是以存活作为参照点。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塞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1/10000的可能性会猝死,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0,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

  如果你身体很健康,突然有家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1/10000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


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往往远高于对获得所采取的支付

  在经济学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起作用。

  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