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身体健康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养生先养好心: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智慧启引:『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同时又与人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所以不良的情志会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所谓“内伤病”,破坏人体健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正气就能保持正常,自然也就能少受甚至不受内外邪气的侵扰,长久维持健康状态,寿命才能得以维护。“精神内守”的关键在于“清静”,也就是保持思想的平和纯净。不良情绪,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正常“七情”变动过于激烈。避免情志过激,消除阴暗心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安闲清静,气血的运行就能和顺,百病不生,得享长寿。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贪求,更不能欲壑难填,否则极损性命。』

养生先养好心: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一直以来是养生学中精神养生的总原则和目标,即是说,人的精神如果能守持于内而不耗伤,那么疾病又从何而来呢?!

  人的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同时又与人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所以不良的情志会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中医所谓“内伤病”,破坏人体健康。同时,不良情志扰乱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还会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正气就能保持正常,自然也就能少受甚至不受内外邪气的侵扰,长久维持健康状态,寿命才能得以维护。

  《灵枢·本脏》就此详细解释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现代 研究也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产生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却病延年。正如清代文学家、养生家石成金指出“治身病不若治心病”。因而,调摄精神情志,保持精神内守,是养生的首要任务。

  从古今养生家的经验来看,“精神内守”的关键在于“清静”,也就是保持思想的平和纯净。

  唐代“诗王”白居易就曾写到:“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具体来说,一是要志闲,即减少不良情绪对人精神情志的扰动。

  不良情绪,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正常“七情”变动过于激烈,或嫉妒、阴谋等阴暗的不良心理状态。避免情志过激,消除阴暗心理,才能保持精神上的安闲清静,气血的运行就能和顺,百病不生,得享长寿。

  在这方面,南宋大文豪陆游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陆游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心中有时难免会产生愤懑不平之情。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很好地自我调适,不会让不良情绪无限制地蔓延。

  他认为,“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悲观失望于事无补,只会自损寿命。许多困难“本来只道千钧重,看破原无一羽轻。日月光明天广大,不妨啸傲过平生”。因此,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陆游过得都比较清贫,甚至有一段时间处于逆境,但是他却很悠闲、很自在。这种能不受不良情绪干扰的悠闲心境,也回报了他85岁的高寿,令人羡慕,值得学习啊!

  二是要少欲,减少贪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贪求,更不能欲壑难填,否则极损性命。这正是道家始祖老子谆谆告诫的“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所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为现代很多喜钻营者所不喜和诟病,但好养生者必当具此状态。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就认为,对于想学习修炼养生术的人来说,一定要摈弃“三疾”,即“一忿躁,二阴险,三贪欲”。因为一个人如果被“三疾”缠身,就会心理失衡,进而招致疾病。

  苏东坡写过一篇著名的《养老篇》,其中就将其养生经验总结为:“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这才是养生“过来人”的金玉良言!

  明代龙遵叙《食色绅言·男女绅言》指出:“若人恬淡,则神安魂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若人躁竞,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精神内守,则人能“神安魂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有了这样健康的身心,又哪里会有疾病呢?㊣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