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启引:『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你学了东西不会用,那只能是书呆子。俗话说,忠言逆耳。所以,谏言是个技术活,得有能力者为之。如果谏言要是放到朝堂之上,则往往要拿性命做赌注的,更显出它的技术含量。』
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去求见口碑极差的南子,以期通过南子的枕边风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政见,终是失败。
卫灵公死后,他的孙子辄被立为国君,而这时辄的父亲聩在晋国的支持下,打算回国和儿子争夺君位。父子相争,这可急坏了刚刚继任的辄,谁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呢?他想到了孔子。孔子的机会终于来了。
闻此,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贡很是着急,不想让老师卷入其中,毕竟父子相争有损礼法。可他们也知道,老师这一辈子都在急于推行自己的政见,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岂肯放过。于是两人商量再三,冉有让子贡向老师进谏。
子贡见到老师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就劝说,而是请教道:“古代的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呀!”子贡又问道:“那他们让出王位心中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让位是仁的表现,这样做得到了仁,那还会有什么怨恨呢?”
伯夷、叔齐是相互让位,卫国国君父子则是相互争夺君位,两相比较,仁与不仁泾渭分明,从孔子的回答中,子贡知道老师不会去卫国做不仁之事,所以放心地告别了。
其实,率直的子路先前问过老师:“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你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脱口而出道:“首先要正名分。”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早已做了思考,想好了上任的三把火该怎样烧。但最后孔子没有帮助卫国国君,或许正是子贡娓娓进谏的结果。
冉有和子贡虽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各有所长,冉有长于“政事”,子贡则是“言语”,果然子贡不负冉有的重托,旁敲侧击,娓娓进谏,既保存了老师的颜面,又达到了阻止老师的效果,还使师生关系没有受到损害。由此可见,进谏是个技术活,得有能力者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