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启引:『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开口“说话”并不难,真正难的在于如何“说对话”,说得恰到好处。说话艺术之一:在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总之就是“要说得巧,要说得少”最好,正可谓言多必失、语多必败;说话艺术之二: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如何让别人更容易接纳自己,我会建议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说话艺术之三:小小称呼,兹事体大,见人宁可高喊,不敢叫低,小小称呼,兹事体大,不为别的,只为人的一点小小虚荣与地位,全在其中体现。』
说话艺术:话不可乱说,合适的时机场合,说合适的话
中国文化自古含蓄内敛,说话一般只说半句,点到为止喜留余地,明明很简单个事就是不肯说透,让你自己猜去。不仅这样,还有很多的词句放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老外常常感慨学好汉语真不容易,中国文字背后蕴藏的古老文化更是大有玄机。
就拿“意思”这两字来说吧,有个很经典的段子。有人不解领导的意思,求助于旁人,结果高人指点说你得意思意思,领导如果推脱不好意思,你就说这是小意思。
请问上段话中出现的几个“意思”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当然这是一个桥段,您也不需要回答我,只是让我们这些每天都在说着汉语的炎黄子孙们重新体会一下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果真让我们去考汉语四六级,没准真会被难为住一大批人。
说话艺术之一:在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
重复越多,分量越低
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很难做到。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总之就是“要说得巧,要说得少”最好,正可谓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我的一位来访者,她和男友恋爱已经3年有余,最近苦恼于自己着急结婚,对方却总好像刻意回避。我问她和对方谈过自己的想法吗?她说经常谈,每次一想到这事心里不痛快就会去找对方面谈,实在找不到就打手机,结果最后有几次手机竟然也不接了,直接关机。
其实,说话都需要技巧,更何况找对方谈婚姻大事呢?我会建议女性想好了做好充足准备后再谈。否则,像上面这位女性的做法更像是泄愤,想起结婚这件事或者想到不痛快了就去找对方。谈话的目的不是泄一时之气,而是为的解决问题,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都能接受,只是一遍一遍去折腾的话,你会更气,对方也会越来越看轻你。
所以,为什么有些女人说话很有力量,那是因为同样的话选对了场合只说一遍,震慑力远比那些重复念叨起没完没了的女人要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