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验证明,处于基态的量子场与其它场的相互作用依然会造成可观测的效果。因此,“过去,真空的定义是空无一物的空间,而现在人们认为它充满能量与多种虚粒子。”
也许量子场论的结论难以为我们的日常经验所接受,因为量子力学给出的是:“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我们不去观察它们时,则什么也不能说。”
这样一来,当量子场论引入时空量子化的概念时,就可以解释真空中物质粒子生生灭灭的过程。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粒子可以从“无”中生出。
所谓的‘虚粒子’和‘反粒子’,这些粒子并不像真实粒子那样存在。在真空中,虚粒子和反粒子会不断地被成双成对地创造出来,但是只能存在极短的一段时间,接着就立刻消失了。如果在真空中施加某一强场,那么某些虚粒子可能会‘积聚’,足够多的能量而转变成真实粒子,这就是利刚强场的能量在真空中生成真实粒子的机制。”
这便是量子场论中的生灭观,其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成论,小到粒子的生成,大到宇宙的产生,都可以用此理论解释。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量子生灭观也是禅宗空论所特别强调的。
禅宗空论主要源自佛教的般若性空观,其代表思想主要反映在《肇论》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不真空论”(应解读为“不真—空论”)篇,更是用中观双遣双非方法来论述万物不真为“空”的思想。这里禅宗空论也是物质没有真实性,也讲万物为空,但却处理了“空无”与”色有”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解释物理世界的本性。
比如“一切诸法,缘会而生。……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而“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等等,讲的都是万物的不真实性。不仅如此,在《肇论》中还透彻地分析了“有”与”无”的依存和转化关系。
如“……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进一步,“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因缘者,可以解释为零点能之真空缘起之业力者,于是就有:“《中观》云,物以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恰巧讲的就是“无(真空)”并不是死寂的空无,而是充满活力、可以“缘起”“有”(造成可观测的效果)的“无(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宇宙“零点能(场)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