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是世界上惟一知道死亡必将来临的高级动物。
于是,才有了曹孟德“人生几何”之慨,才有了李太白“浮生若梦”之叹,才有了苏东坡“飞鸿雪泥”之喻。
《红楼梦》有言:“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日土埋头”。死神的魔掌,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逃脱和阻止。“死亡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演员”。
记得一篇文章写到,在生死问题上,人们有两个羡慕对象:一是羡慕天使,二是羡慕动物。因为天使永生不死,而动物则不懂生死。
由于人对生的眷恋,对死的恐惧,便引发出人生像什么、人生做什么一类的感慨和思考。
有人说,人生像坐公共汽车。汽车象征着从亘古射向未来的时间之箭。
上车的好比初生婴儿,到站下车的好比寿终正寝的老人,中途下车的好比意外死亡者。坐着的乘客象征舒适体面的生活,站着、挤着的乘客意味着贫困失落。购买车票则是生活必须付出的代价……
有人说,人生像一片树叶。从和煦春风的吹拂,到萧瑟秋风的扫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鸟啄虫咬,类似人的生病、致残;折枝损叶,相当于人生的灾难、事故;叶落归根,恰如人的尽享天年;根深枝繁,相当于生逢其时,社会安宁;通风向阳,相当于地位显赫、生活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