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食疗法里有“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说法,通俗一点来说,大致就是“吃啥补啥”的意思。
比如以血补血、以脑补脑……不过,这些说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甚至有些还是对中医食疗理论的某种曲解和误读。真正的“以形补形”指的是什么,并非所有人都清楚。所以人们在进行食补时,一定要仔细识别误区,不要盲目跟从,否则不但起不到滋补的作用,还有可能给身体带来潜在的伤害。
最早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了动物内脏与人的内脏在组织、形态以及功能方面都十分相似,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他提出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说法,并最终形成了中医食疗中重要的“以形补形”理论。
后来,不少古代医学著作也都记载过有效的以脏补脏疗法,比如李时珍便主张“以骨入骨,以髓补髓”,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不过在西医看来,却并不存在什么“以形补形”之说,他们更注重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认为动物的脏器是高胆固醇的食物,所以不宜多吃。
中西医的观点之所以发生矛盾对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医和西医形成各自理论体系的时代环境、方法手段截然不同,所以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比如中医所说的肾,并不仅仅是指器官,还包括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泌尿等多系统在内的生理功能。而西医所说的肾,只是指肾这个器官。所以,不能用现代医学的脏器概念来理解中医的“以脏补脏”理论。
另外,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观,要辨虚实,虚证要补,实证则不能补,所以坊间流传的“以形补形”和“吃啥补啥”,很多都存在偏颇,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误读。㊣(本文为节选,作者:潘晓生,来源:健身科学,感谢文字作者!感谢图片摄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