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身体健康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健康智慧:与其病后求药,莫如病前自防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智慧启引:『与其病后能求药,莫如病前能自防。晋朝时养生家嵇康曾说“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兹”。所以,日常生活中应防病于服药之先。好养生者,生活中应该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尽量保持正气的充盛,针对各种病因进行预防,“伤人之徒,一切远之”。』

健康智慧:与其病后求药,莫如病前自防

  北宋时期的大学问家邵雍曾在一首诗中云:与其病后能求药,莫如病前能自防。这两句话透出了极为深邃的疾病预防观点,与中医“治未病”思想颇为契合,也是养生学的核心思想。

  其实,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甚至稍纵即逝,而我们一生要面临的损害健康因素又太多太多。就拿毫不起眼的小小风邪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小风吹来,多数人身体一阵抖震便能驱除,但若遇到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表现。这就代表着疾病的产生,健康的下降,精气的妄耗,意味着生命已受损。即使此时再去服药,甚至能找到“特效药”而瞬息痊愈,但生命的损伤已经不可挽回。

  《蔚缭子》指出“战再胜,当一败”。晋朝时养生家嵇康曾说“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兹”。更何况,若将“一过”、“一毫”放到人之漫长的一生来看,又将遭遇多少个“一过”、“一毫”之损伤啊!

  所以,日常生活中应防病于服药之先。而未病先防,当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从人体自身的“内因”来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却病延年的根本在于正气,所以强调养生应以正气为本,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扶正固本,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在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扶正固本就成为一项重要预防原则。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的能力,有利于驱除病邪;固本,就是培补元气,增强体能和机体的生理活动的功能。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中重在保精护肾和调养脾胃,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通过对先天和后天的调养,就能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危害。诚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从外部因素来说,疾病可知可防,大部分伤生损命的因素也可以避开。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仔细审查机体内外存在的致病因素,考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防微杜渐,施以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医圣张仲景所论“养慎”治未病模式即是明辨“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据此从而有针对性地预防:健康之时,“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出现“四肢才觉重滞”之类征兆,“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以防其发病,如此“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总之,好养生者,生活中应该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尽量保持正气的充盛,针对各种病因进行预防,“伤人之徒,一切远之”。

  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说“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倘若忽视未病先防,一味依靠药物,甚至认为能“药到病除”,终究会因正气持续受损而难于恢复,导致“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的悲剧发生!㊣(智者:马烈光)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