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智慧国学经典 >> 孔子孟子儒家智慧 >> 正文第2页 ◇本文关键词:
梁启超:人生成长的目的,我们学习,为了什么?(第2页)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仁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但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即彼我互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讲人格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

  换句话说,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们人格与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一道理,就叫仁者。然则他为何不忧?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

  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总之,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其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