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智慧国学经典 >> 孔子孟子儒家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少年孔子:不幸清苦的生活让孔子更加坚强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智慧启引:『孔子,三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日后成年的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无疑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年幼的孔子,可不只是光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不只是为了她自己的孩子天天在玩耍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生活的清苦、地位的低下不但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是让孔子更加坚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因为,此时的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命运。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时的孔子才如此的爱好学习并善于学习。』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经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在儿童期中已很明显……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实际上,儿童成长经验中的众多变量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孔子,三岁就失去了父亲

  本为贵族之后的孔子,三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所以“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那么,困苦的家境、艰辛的生活是如何铸就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

  母亲的坚强和远见

  孔子的童年是异常艰辛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的结合是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的,以致他们双双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后,仍不为世俗所容。

  不仅他们的相爱、结合被冠以“野合”一词载入史册,颜徵在甚至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

  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颜徵在不到20岁便成了寡妇。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9个女儿、1个儿子,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

  这时候,颜徵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她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着。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在歧视、贫穷和苦难中长大的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并且小小年纪就确立了志向。这一切,正是因为这位坚强而富有远见的母亲。

  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正是从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据《左传》记载,孔子七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孔子11岁那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显然,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要远远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

  历经苦难的颜徵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