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
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过去,讲究礼节,别人请你抽烟,你应该回敬人家,这叫“礼尚往来”,翻译成上海闲话:“一报还一报”。这个礼,就是规矩,否则,单单伸手接别人的烟,“来而不往非札也”,久而久之,你会得到另外一种香烟牌子——“伸手牌”,你还不以为然,那是背地里别人称你“老牌子”、“老脸不羞”的暗语。敬烟是男人们“礼尚往来”的礼仪。
老上海的“老枪”们(烟民之谓也),在家可能抽“牡丹”,出门往往是“双枪老太婆”:“牡丹”,“中华”。如果别人敬“牡丹”、回敬亦“牡丹”,如果别人敬“中华”,回敬也是“中华”,这叫“匹配”,好比“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反之,“兵来将挡”,别人递来“牡丹”,你回敬“中华”,那是逼人“上山”,在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情世故:“过犹不及”。
送礼,不能按照自己的“实力”,应该考虑对方,这叫“看菜吃饭”。比如你是大户,属牛的朋友过生日,你送个金牛,倘若对方是你的草鞋亲、布衣交,即便你属小鼠,别人也还不起这份“精(金)品”礼,好比你随便请他比萨,他的能力只能回敬大饼,但为了尊严,逼着他超负荷透支回敬,难免整穷一家人。
久而久之,你的“请”就是“鸿门宴”,别人吓得不敢来,结果,连朋友也做不成了,礼尚往来应该半斤八两,好比婚姻的门当户对。
我的朋友酒嵬多,实惠莫过于送酒。我从不送茅台、五粮液之类,永远是“泸州老窖”,过去50元,现在80元左右。高档朋友知道它是名牌,不敢小觑,工薪朋友也“买得起、送得起、喝得起”,回敬不必“放血、吐血,喘气、叹气”,这样,交朋友不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