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美丽人生 >> 做人处事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王羲之与王述:做人厚道,以宽待人,尊重他人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史料记载,王羲之与人交往,讲究“眼缘”,即看得惯的就始终不渝,逢人说好,敬重有加,如对谢安、孙绰、许珣等名流的坦诚相待与契阔相与;看不惯的就极尽人性的劣根,白眼相对,不屑一顾,如对王述的刻薄尖酸与睚眦必报。

  可是,世上许多事情是人算不如天算,尽管王羲之对许多“国家”大事算计恰当,留有美名,但对王述仕途的判断却走了麦城,最终导致自己不得已而归隐。

  王羲之和王述同龄,禀质迥然不同。王羲之属于早慧型,成名早,特别是13岁时被大名士周顗“察而异之”,并当着各界名流的面,奖赏一块牛心炙:“啖羲之。”从此以后,王羲之声名日隆。

  而王述“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这在崇尚谈玄论道的时代,难免不被人看低,甚至有人认为王述有点呆、有点傻。

  王羲之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很瞧不起王述。偏偏这个被自己瞧不起的王述,后来声名鹊起,远远超过了自己。王羲之岂能咽得下这口气,便处处想让王述出洋相。

  最严重的一次,是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王述因丁母忧,就地料理丧事,守孝三年。王羲之替任其会稽内史职,并加右军将军衔。这也是后人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的缘故。

  根据当时礼仪,作为地方长官的继任者王羲之,应该去王述家吊唁、致祭、探访三次。但王羲之“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

  《世说新语·仇隙》里也记载:“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也就是说,王羲之不仅只去了一次,而且有违常规常理,既没让仆役通报,也没有回孝子们的哭丧礼,更没说一句“节哀顺变”的话。显然是让王述难堪,更是对王述的当面羞辱。王述“深以为恨”,应该是可以理解了。

  王羲之万万没想到,王述守孝三年后,竟然做了扬州刺史,而会稽隶属扬州,也就是说王述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面对如此尴尬局面,最不自在的当然是王羲之。特别是迎接、陪同王述在会稽视察时,他想怠慢又不敢,不怠慢又心有不甘。

  王羲之开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他托亲信捎带亲笔手书,上奏朝廷,请求将会稽划属越州治下。如此行为表明王羲之既不想挪位置,也不愿意辞官,想走上层路线,曲线救自己。结果是“鸡没逮到却蚀了一把米”,事情败露,“大为时贤所笑”,王羲之无地自容。永和十一年(355年),他托病离任,从此归隐。(智者:包光潜)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