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智慧身心健康网 >> 智慧国学经典 >> 其它国学智慧 >> 正文第1页 ◇本文关键词:
刘邵识人:智者以目正耳,不可以耳败目
◇智慧指数:★★★★ ◇智慧币:0

  【原文】:

  夫采访之要,不在多少。然征质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方原,不畅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


刘邵识人:智者以目正耳,不可以耳败目

  故州闾之士,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交游之人,誉不三周,未必信是也。

  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亦有违比;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是缪于所誉者也。

             ——刘邵《人物志·第十章·第二节》

  【今解】:

  四处采访打听某人的情况,收集的信息不管多少,只能供参考。然而对人认识不清楚,往往是考察者只相信别人的传闻却不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情况。大家都说某人好,自己也认为他好;大家都说他不好,自己也就跟着认为他不好。

  当我们听到有人称赞或批评某人,表面上自己觉得丝毫不受影响,其实内心已逐渐受其左右。这样考察人才,肯定产生偏差。每个人对别人的评论都有主观色彩,爱则誉之,憎则毁之,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经过认真查证,别人的传闻怎能全部相信呢?因此,识人的正确方法是用眼见的事实纠正传闻的不实部分。识人之所以产生偏差,是因信耳不信目。

  所以,一个人不管在当地被所有人认为好或者不好,都不代表真实的情况。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声誉没有经过反复查证,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言行一致的忠厚之人,在和别人交往时,不管何时何地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则,因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领导会提拔他,群众会推荐他。如果他为人不正,必然会有一些批评的意见。如果只顾奉承上级不关心下属,就会得不到群众的好评;如果只会拉拢群众,结党营私,就会失去上级的支持。因此,言行一致的忠厚之士才能经得起反复查证,是有利于国家的人才,这是正直之士和别人交往时才能产生的效应。

  所以,大家都认为某人好,不一定真好;大家都认为某人不好,不一定真不好。有些奇特的人才,更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通过四处采访打听了解人,往往会听取多数人的意见,这是识人的误区。

  【结语】:

  刘邵认为,考察人才时只相信传闻,未经查证就下结论是识人的第一个误区。因为任何人评论他人都有主观色彩,不可全信。孔子说过:“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识人不仅要“听言”,还要“观行”,耳闻为虚,眼见为实,不能“以耳代目”,要“以目正耳”。

【◇责任编辑:FirstLight】
  ↓↓↓↓↓▼ 其它朋友,还学习了以下智慧内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快捷方式 | 万年历查询 | 友情链接 | 加入我们 | 智慧共享调用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实用地图
请把本站介绍给您身边的人(您的学生、同事、朋友、亲人等),您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使他们受益无穷
Copyright © 2008-2012 WISE99.COM 智慧身心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06941号
阅读、学习、修养、成长,一个都不能少,一切尽在智慧身心健康网!
[呵护身体,滋养心灵]智慧身心健康网为您身心健康提供助力
技术支持/举报不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