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唐朝时期的一个寺院中,有个年轻的和尚因家中贫困,于十几岁时就在这里出了家。
在寺院里,他每日除了做早、晚课外,寺里的方丈还要他扫院、担水及负责去后山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而其他和尚与他相比则要轻闲许多,即便是被分配购物,也是去寺前较近的集市买些分量很轻的东西。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和尚突然在一日觉的有些不公,就去找方丈述说评理。
老和尚听完后笑而不答,只是低头吟了一声佛号。
第二天,当这个青年和尚背着一袋小米从后山市镇赶回来时,却发现方丈正在寺院门口等待。老和尚笑着示意他放下米袋休息一下,然后自己也找了块平地盘腿坐下……
时间已过去很久很久,直等到在日落西山时,他们才看见两个小和尚抬着一小袋食盐在笑声中朝寺院走来。方丈此时起身很不客气地向他们问道:“我一大早就让你们去买盐。可路这么近,又很平坦,但你们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呢?”
一个小和尚低着头胆怯地回答:“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顺便看看风景,走累了还要休息、休息,所以回来晚了。”
方丈转身又问年青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遥远,道路又崎岖不平,而且还要翻越两座山峰。那么你背着那么重的米袋,为什么回来得比他们早呢?”
年青和尚回答道:“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走路时就要格外小心,这样反而会走的又稳又快。十几年来我每天想的都是早去早归,这已养成习惯。在途中我的心里只有目标,所以也就没有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