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去打气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老李修车铺原来备有两只打气筒,一只自用,另一只是特意为客户和过路人提供方便的。每日路过,我发觉老李的修车铺,从早到晚好像都有修不完的车。
小镇的街头原来有两个修车铺,一个位于路南,一个居于路北;路南的叫“李记修车”,修车的是一对李姓父子俩,路北的称“利民修车铺”,修车的是一位矮个子中年男人,姓古,两家修车铺相距不到300米远。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常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于是隔三差五地就要给自行车打气,单位一出大门向右走不到几步,就到了李记修车铺,因而每周都要在老李这儿借用一两次打气筒,给钱老李总是不收,说这打一下气怎么能好意思收费呢?
后来,我每次去打气总要递支烟给老李,自行车有故障或换零件什么的也自然都去找老李维修,无形中也在有意照顾老李的生意。
去打气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老李修车铺原来备有两只打气筒,一只自用,另一只是特意为客户和过路人提供方便的。
每日路过,我发觉老李的修车铺,从早到晚好像都有修不完的车。
一次,老李家可能有什么要事或出门去了,修车铺关了门,我不得不将自行车推到前面路北的“利民修车铺”,只见古师傅坐在椅子上打盹,便小心地叫醒他,找他拿过打气筒来充了一下气,气充好之后,我还一个劲地说“谢谢!”接着按老习惯骑着车子就走。
没曾想,那古师傅竟叫住了我,说怎么没付钱就走人呢?嘴里还在嘀咕什么“打气不给钱,难道我就是专门替你看打气筒的吗?”